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体育播报 体育播报

科索沃问题的来龙去脉_科索沃问题的背景

tamoadmin 2024-06-30 人已围观

简介1.未来经济格局"钥匙"已经合并,美元霸权能潇洒何时科索沃战争的来龙去脉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由于历史原因

1.未来经济格局"钥匙"已经合并,美元霸权能潇洒何时

科索沃问题的来龙去脉_科索沃问题的背景

科索沃战争的来龙去脉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两族长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谋求从南联盟分离出去,最终与阿尔巴尼亚合并。而塞族则将科索沃视为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不愿放弃那里的一寸土地。阿塞两族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一些阿族极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号召阿族人起义,并策划了一系列袭击和暗杀事件,使暴力冲突逐步升级。从1998年2月开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听话”的情况下,利用北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正是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力争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同时,肢解南联盟或使其屈服。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使其逐渐国际化,并着手准备对南联盟动武。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北约的空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进行了四轮,目标集中在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军队。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至于军人的损失,北约方面虽然宣称南联盟军队有5000人丧生,万人受伤,但南联盟只承认有462名军人和114名警察部队人员在空袭中死亡(战后核查结果表明,南军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很大)。

南联盟军民不畏,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以美国为首的、拥有19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军事集团,经过78天的狂轰滥炸,使用了包括B——1B和B——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竟不能使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使北约丢尽了脸面。北约绕过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北约在5月7日出动B2战略轰炸机、用5枚导弹对我驻南使馆进行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北约的这一野蛮暴行遭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谴责,北约在外交上越来越孤立。迫于压力,北约不得不重新回到联合国的渠道和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表决之前,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至此,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结束。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轰炸。

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斗争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诉诸武力,越来越可能成为美国建立单极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频出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

[更多相关信息]:

《科索沃战争告诉世界什么》《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始末》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未来经济格局"钥匙"已经合并,美元霸权能潇洒何时

科索沃战争的来龙去脉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为了独霸全球、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非正义、反人道的战争。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两族长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谋求从南联盟分离出去,最终与阿尔巴尼亚合并。而塞族则将科索沃视为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不愿放弃那里的一寸土地。阿塞两族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一些阿族极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号召阿族人起义,并策划了一系列袭击和暗杀事件,使暴力冲突逐步升级。从1998年2月开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听话”的情况下,利用北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正是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力争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同时,肢解南联盟或使其屈服。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使其逐渐国际化,并着手准备对南联盟动武。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北约的空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24日到27日,共进行了四轮,目标集中在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军队。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至于军人的损失,北约方面虽然宣称南联盟军队有5000人丧生,万人受伤,但南联盟只承认有462名军人和114名警察部队人员在空袭中死亡(战后核查结果表明,南军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很大)。

南联盟军民不畏,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国人自诩“击不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以美国为首的、拥有19个成员国的全球最大军事集团,经过78天的狂轰滥炸,使用了包括B——1B和B——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竟不能使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使北约丢尽了脸面。北约绕过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大打出手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北约在5月7日出动B2战略轰炸机、用5枚导弹对我驻南使馆进行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北约的这一野蛮暴行遭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谴责,北约在外交上越来越孤立。迫于压力,北约不得不重新回到联合国的渠道和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表决之前,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至此,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结束。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轰炸。

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斗争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诉诸武力,越来越可能成为美国建立单极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频出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

在金本位货币体系崩溃后,美国通过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次变迁,使美元逐渐取代黄金和英镑,取得世界霸权地位。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坐稳霸主宝座的美元开始实施霸权战略,通过打败黄金、控制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垄断国际金融组织,对日本、欧盟、拉美、俄罗斯等个个击破,将全球经济纳为囊中之物,从中获取最大国家利益。鉴于此,不断走向国际化的中国经济,要认真汲取他国经验,及时转变发展战略,谨慎对待人民币国际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可以说,当今世界看不懂美元就看不懂全球经济。正值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由华尔街主导的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中国快速加增长的经济车轮戛然而止。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国经济不仅已融入世界经济,而且已在不知不觉中严重依赖上了美国经济,依赖上了美元。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许多国人在庆幸我们没有金融危机,我们只是受了些“皮外伤”;殊不知,我们没有金融危机却陷入了经济危机,美国才是“外伤”,而我们是“内伤”。当专家们纷纷寻找这场经济危机的病源时,有一条线索逐渐浮出水面——“金融危机是美国的一场阴谋”。至今,“阴谋论”或“计谋论”还令许多人难以置信。我们当然不能把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全归罪于外因,但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教训,提醒我们不得不警惕存在已久的美元霸权战略。美元如何取得世界霸权地位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成就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要了解美元的发家史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史。1、由黄金到纸的蜕变——国际金本位制的诞生。在人类数千年的货币史上,适用范围最广、历史最长的货币一直是黄金或白银等硬通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现实中的交易其实可以不必转移储存在仓库的黄余,只需转移“仓库存单”就可以,于是,黄金的仓单逐渐具备了货币的职能,黄金的书面凭证等纸制品逐渐代替实物黄金在市场流通起来,这就是早期的纸币。为了使人们相信一张纸等同于一定数量的黄全,国家就以法律形式加以确认,这就产生了法定货币;法定货币的产生是黄金纸币化的标志。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即以法律形式承认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货币。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公民可以将持有的纸币按照货币含金量兑换为金币,各国之间不同的金铸币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较,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并允许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在当时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很快确立了英镑的世界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人英镑世纪。2金汇兑本位制的确立——美元开始挑战英镑。可以说,国际全本位制的确立成就了英镑的霸主地位。第二次科技革命后逐渐强大起来的美国,要想挑战英镑的地位,必然会通过金本位制的调整来达其目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黄金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的增长幅度,导致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金本位制的困境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场战争又反过来导致了古典金本位制的崩溃,也加速了英镑的衰落。而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由于大规模的军事采购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通过贸易顺差积累起强大的资本盈余。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总产量的42.2%,大于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世界经济格局因此而改变。1922年4月10日,在最大债权国美国和战胜国英国的共谋下,相关国家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经济会议,结果创建了“金汇兑本位制”。其主要内容是:美元继续与黄金挂钩,还是1美元等于1/20盎司黄金;其他国家不能将自己的通货换成黄金,可以换成英镑;英国承诺允许英镑换成黄金和美元。金汇兑本位制的确立,意味着美元和英镑一样成为各国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的国际货币。但此时,英国经济开始衰退,美国经济实力己远远超过英国。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欧洲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导致黄金和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寻求安全庇护,美元地位不断攀升。二战爆发后,英镑开始了长期逐步贬值的过程,各国纷纷将英镑兑换为黄金,使英镑的国际霸权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过,此时的美元并未超越英镑,而是与英镑一起共同扮演着国际货币的角色。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登上霸主宝座。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大萧条,国际金本位制已难以维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二战期间,国际货币秩序陷入混乱局面,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迫切任务。二战后期,英美两国政府的战略家们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开始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于1943年初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英美两国达成协议,并于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强势经济的干预下,会议最终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宣告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主要规定是: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成员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美国政府准许各国政府随时向美国按照官价(1盎司黄金=35美元)兑换黄金;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可以说,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彻底打败英镑,英镑沦落为美元的附属货币。从此,美元登上霸主地位,为美国战后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4、牙买加货币体系的诞生——加固美元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成就了美元,但也埋下了隐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②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③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为维护美元的稳定,就需要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其他贸易国必然是逆差,他国国际储备资产则无法满足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如果满足各国国际储备资产的需要,就需要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战后初期,西欧、日本为恢复经济,需要大量美元,但又无力通过商品和劳务输出来满足,从而出现“美元荒”。于是,美国开始大量发行美元。50年代后,美国陆续发动侵朝战争和越南战争,军费开支迅速增加,加上欧洲、日本的复苏,美国国际收支逐渐由顺差转为逆差,美国政府不得不大量增发美元,结果导致美元多次贬值,产生美元危机,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当欧洲各国终于威胁要将膨胀贬值的美元盈余兑换成黄金时,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单方面撕毁协议,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了。同时,阻断了各国以黄金挤兑美元引发美元大幅贬值的通道,避免了重蹈英镑覆辙的可能。1976年,面对混乱不堪的国际货币局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召开成员国大会,商议搭建新的国际货币秩序。会议最终达成协议,签署了《牙买加协定》,建立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该体系规定: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不再是汇价的基础;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制合法化。牙买加货币体系的诞生,表面看来,美元地位因储备货币的多元化被削弱了,实际上,他国货币无法与美元抗衡,都是美国的附属货币,美元依旧是最核心的国际货币;更重要的是,美元从此获得了自由,摆脱了黄金“紧箍咒”的约束,为其今后以美元为武器对世界经济呼风唤雨扫除了障碍。就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对美国战略家们的高明表示赞叹:他们曾用“黄金挤兑”击垮英镑,怎么能允许别国用同样手段冲击美元呢?不能,法就是废掉黄金!所以,牙买加体系不仅没有削弱美元,反而为美元霸权战略创造了条件。美国如何实施美元霸权战略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开始,摆脱黄金束缚的美元,使美国找到了一条其他国家尤其是前苏联不可能有的新的战略核武器。美国是最强大国家,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的崩溃意味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从这些因素讲,非美元货币与美元对抗,承担着巨大风险,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不对称战争”。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坐稳霸主宝座的美元开始实施霸权战略,通过打败黄金、控制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垄断国际金融组织,对日本、欧盟、拉美、俄罗斯等个个击破,将全球经济纳为囊中之物,从中获取最大国家利益。1、捧杀日元——日本陷入十年萧条。1955年后的18年里,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到1985年,日本GDP超过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3。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加。美国希望通过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的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而这也是欧洲和日本一直强烈要求和希望的。于是,1985年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了五国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并签署了旨在日元升值、美元贬值的“广场协议”。协议签署后,日元拉开厂不断升值的序幕。不到三年时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之后仍继续升值。这场逼迫日元升值的战争进展得如此顺利,大大超出了美国人的预想。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主动配合美国使日元大幅升值呢?其实,美国的意图正好迎合了日元国际化的图谋。时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同时,日本深刻体会到,强势国际货币的最大好处是,把风险转给别人,安全留给自己。鉴于此,日本于1978年底,就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1998年,日本又提出了《关于推进日元国家化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日元的国际性应用。日元升值增加了国际购买力,使日本买下了美国的许多大公司,但同时也带来国内房价和股价的飙升。东京的商业地价指数和日经平均股指从1985年到1988年,三年间暴涨了近2倍,至1990年出现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在双重泡沫的压力下,日本银行开始降低利率;与此同时,美联储却大幅提高利率,导致国际资金纷纷撤离日本回流美国。1990年开始,日本股价与地价纷纷坠落,银行损失惨重,企业纷纷破产,为应对资金困局不得不把以往购买的美国资产廉价抛售。之后的十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日元大幅贬值,美元却和30年前一样坚挺。在这10多年日元升值贬值的过程中,美元一进一出,使日元不仅没有实现国际化战略(目前在国际经济中以日元标价的一直维持在7%左右),还损失了大笔财富,美国却获得了高额回报。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失方的十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2、掌控拉美货币主权——拉美相继爆发金融危机。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保持后院的稳定是美国地缘政治的需要。为此,美国一方面从军事上压制,另一方面利用美元战略引导拉美成为美国的附属经济体,形成对美国的资本依赖、市场依赖和技术依赖。这一霸权战略,通过洞察“拉美陷阶”的来龙去脉就可一目了然。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由于长期大量借入外债发展本国经济,于1983年开始,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先后爆发债务危机。1990年,在美国的倡议下,相关发达国家与拉美国家政府一起在华盛顿召开了旨在帮助拉美走出“失去的十年”的会议,会议提出了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10条政策主张,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该共识实质是新自由主义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关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改革措施。在该范式的指导下,拉美地区进行了符合美国意图的体制结构改革:对国企实施私有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让利率市场化,实施贸易自由化,实施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并实施顺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改革的初期,这些国家均出现经济增长,但增长只是昙花一现,墨西哥于1994年底就爆发了金融危机,阿根廷和巴西略好一些,但也相继于1999年和2002年爆发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后来都转化成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才使拉美人认识到,美国主导的改革方案对拉美国家“水土不服”,脱离实际的自由化改革使本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失去控制的同时,却严重依赖上了美元经济。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美元和美国金融资本,本国货币汇率也紧盯美元,导致经济主权和货币主权丧失。随着美国出于本国利益需要,不断调整石油价格、美元利率和汇率时,拉美国家纷纷出现国际收支恶化、外资大量撤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等问题,最终引发金融危机,跌入“拉美陷阱”。5、摧毁卢布——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苏联解体后,为进一步打压和控制俄罗斯,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战略家们开始向俄罗斯极力推销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1992年初,叶利钦上台后,“休克疗法”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放开物价,大规模推行私有化,放开汇率管制,实施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其结果,一年后俄罗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卢布不断贬值——美元依赖日益加深——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同时,货币主权被剥夺,工业体系瓦解,国民经济严重依赖上了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资本和消费品,而国民收入只能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原材料。在IMF的威逼利诱下,俄长期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虚弱,财政拈据,一直靠出、举借内外债支撑,而且常常是拆东墙补西墙。这种局面,早已被国际投机家所洞悉。1998年,为稳定信心,阻止资本外逃,俄罗斯政府开始提高利率,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并且向IMF求援。和以往一样,IMF的紧急救援提出了削弱俄罗斯金融主权的财务改善和经济改革条件。最终,这些条件没有被俄罗斯接受,IMF也就没有再提供贷款。这年的9月2日,卢布贬值70%,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大批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最终爆发金融危机。1999年,俄罗斯金融危机结束后,美元对俄的霸权战略并没有结束。2002年后,美国利用美元贬值又刮起了石油和大宗商品大幅涨价的旋风。推高油价可能导致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复活,对这一风险,美国的战略家们是不会忽视的。他们认为,经过10年的休克疗法,基本摧毁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基础,俄罗斯的经济越来越依赖西方的市场,也越来越依赖石油等资源品的出口,即使油价走高,俄罗斯也会像拉美国家一样患上“荷兰病”——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的膨胀,往往以牺牲其他行业发展为代价,高素质的劳动力和资本被吸走,出口高额盈利使货币升值,从而削弱工业品的竞争力。2008年7月以后,国际油价发生暴跌,俄罗斯股市大跌,外汇储备大幅减少,货币贬值,财政困难加剧,刚刚复苏的经济又重新步入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几乎成为俄罗斯经济的“命根”,而石油价格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美国的手里。貌似强大的俄罗斯又怎能摆脱美元的摆在呢?4、狙击欧元——遏制竞争对手。欧洲特别是英国,曾是世界经济的主宰者。自美国取得霸主地位后,欧洲原有的经济利益逐渐被美国侵蚀,迫使欧洲主要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美国。自1958年由六个国家组成欧洲共同体以来,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于1999年1月1日创立了欧洲统一的货币——欧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欧元的启动,既是对美元霸权的一种反抗,也是企图在新的世界利益瓜分中分得一杯羹的现实之举。欧元的产生,对美元提出了挑战,美国既然没能阻止欧元的产生,绝对不会允许欧元强大起来。于是,美国于1999年挑起了科索沃战争,表面看来战争的目的是打击南斯拉夫,其实美国还另有企图,那就是在欧洲大陆燃起战火就会阻隔国际资本向欧洲的转移,由此打击被一片叫好的欧元。果然,轰炸开始后欧元开始疲软,并不断贬值,欧元对美元的比价由成立之初的1:l,到2002年初下降到1:0.85。从2002年起,美元开始实行贬值策略,迫使欧元不断升值。欧元升值增强了欧元区的进口能力,但此时的国际油价也在上涨,且油价涨幅远远超过欧元的涨幅,这意味着高企的油价耗尽了欧元升值的效益;同时,欧元升值降低了产品的出口能力。当然,作为新生货币,欧盟不愿意看到欧元的不断贬值,因此在2002年后同意了对美元的大幅升值。但结果却出乎欧盟的意料,欧盟得到的是政治利益和货币信心方面的好处,宏观经济则一直萎靡不振。可以说,欧元从一诞生,其控制权就落入美国手里,它的升降从来就不取决于欧盟经济状况,而是取决于美元霸权战略。如此处境,试图与美元平分天下的梦想化为乌有,目前已沦落为美元的附属货币。5、制造2008年金融危机——实施美元的全球殖民战略。尽管不能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精英联手策划的,但从这场危机的生成机理看,美国政府以大幅降息、美元贬值来制造非理性繁荣,引发楼市股市泡沫膨胀,再到泡沫崩溃引发危机,整个过程中,美国政府的精英们不仅没有制止,而是推波助澜,采取纵容的态度;危机爆发后,政府的救市措施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点儿经济学常识的人,了解危机的表面原因后,都感到迷惑——政府怎能纵容华尔街精英如此玩火!非理性繁荣的一手制造者格林斯潘出面解释说:看来多年信奉的新自由主义理念确实有问题。问题真这么简单吗?仅仅是政策失误导致的吗?国内外专家陆续给出了多种剖析,大家的观点都有道理,但不能忽略这场危机背后的美元霸权战略。20世纪90年代,借助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美国政府力挺美元升值,以此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廉价进口大量工业制成品,同时压低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整个90年代,美国经济一路繁荣发展,一度出现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的“新经济”现象。与此同时,中国、越南、印尼等许多发展中国家靠着工业品出日的大量增加,带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美元储备迅速积累,且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为工业开发区,粮食进口不断增加。自2002年起,美国政府为推动经济的再次繁荣,开始实施对内降息、对外贬值的货币政策,为此美国大量增发美元。由于国内利率较低,大量增发的美元流向石油出口国、工业品出口国及欧洲国家,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当这些出口国家乐此不疲时,没有想到美国利用大批纸币换回大量实物的同时,却在利用抬高油价和粮食价格来稀释出口国的美元收入,利用美元贬值来稀释美元储备国的债权,利用金融衍生品来回流他国的美元储备;也没有想到,由美元滥发引发的全球流动性过剩已危及到这些国家的金融安全。2008年,金融危机终于爆发。这场席卷全球的危机,虽然在华尔街引发,但美国的损失绝不是最大,欧洲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损失绝不亚于美国。美国金融领域虽然也有损失,但这不过是“壮士断腕”之举,经过这次危机,美国不知又会从全球掠走多少财富。深受危机拖累的国家已发现,本国经济己严重依赖美国经济,货币主权已遭美元。美元霸权战略对中国的启示首先,要正视美元霸权战略的存在和影响。无论我们是否承认,美元霸权战略早己存在,并且已渗透到世界各地,它连欧盟、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放过,自然对中国这个当前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会手软。《石油战争》作者威廉?恩道尔就曾说:“油价走高背后有着美国应对欧盟、中国这样的在货币或经济上对美元挑战的战略。”和军事战争相比,货币战争在经济掠夺方面更加隐蔽高效,还常常采用“胡萝卜+大棒”的手法,致使许多国家先尝到美元的甜头之后,不知不觉就落入了它的殖民陷阱。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总结成绩时,应对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进行全面分析,对美元霸权战略己给我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深刻反思,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及时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且提出“以市场换技术、以资源换发展”的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我们突然发现国内的许多市场己被外资占领,而我们的技术仍处于世界落后水平。不仅如此,国民经济的增长已严重依赖出口特别是美国市场,资源日趋匾乏,环境日趋恶化,通胀压力日趋增大,社会不公现象日趋严重,辛苦积攒的外汇储备成了“烫手的山芋”……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转变我们的发展模式。我们还应认识到,美元霸权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武器除了军事、人才,还有黄金、石油、粮食和市场。我们应改变以往只重货币储备不重实物储备的发展战略,将黄金、石油、粮食及稀有资源的储备纳入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不再盲目扩大资源品的出口,不再牺牲农田搞工业品出口,不再以市场换技术。第三,谨慎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次全融危机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美元霸权给美国带来的好处,给非美元国家造成的被动,于是,我国政府今年初推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化征程中正式迈出了第一步。这个决策是英明的,但要认识到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吸取日元、欧元国际化过程中的教训,不要落入美元陷阱。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延滞中国经济发展、遏制中国的强大方面,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地缘政治战略是一致的。人民币升值就是日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首先提出来的。当时,东南亚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日元本应坚持不动,但日本政府处心积虑地让日元贬值,同时逼迫人民币升值,其目的就是让中国独自承担金融危机的损失,遏制中国经济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又怂恿中国人民币出头挑战美元,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其目的是引导美国绞民币。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被“只有中国能救世界,只有中国能抗衡美国”这样的言论所蛊惑,慎重处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第四,修正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经过30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趋成熟,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就。但我们也应认识到,随着开放的深入,西方经济理论对我们的影响不断加深,“比较优势说”、凯恩斯主义、新制度经济学、新自由主义思潮等在国内都很盛行。拉美陷阱、俄罗斯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这些发源于西方发达市场的理论不一定适合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盲目信奉,应该充分研究国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文章标签: # 美元 # 美国 #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