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
tamoadmin 2024-09-14 人已围观
简介1.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时间的2.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历史意义3.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开幕仪式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时间的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是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 新中国成立之后,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并行使中国奥委会的权利。但在本届奥运会之前,新的中国奥委会未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由于已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芬兰政府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努力,新中国在本届奥运
1.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时间的
2.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历史意义
3.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开幕仪式
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时间的
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是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
新中国成立之后,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并行使中国奥委会的权利。但在本届奥运会之前,新的中国奥委会未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由于已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芬兰政府及其他友好国家的努力,新中国在本届奥运会开幕前的国际奥委会第48届年会上终于取得了参加本届奥运会的资格。新中国代表团一行40人赶到赫尔辛基时,大会已进行了10天,故而只赶上男子游泳的1项比赛和最后的闭幕式。当时大概没有人意识到,这支迟到的队伍日后将会成为奥运舞台上的劲旅。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历史意义
为期两周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于1952年8月3日正式闭幕。大会期间,虽然气候不佳,不时遭到寒冷和风雨的袭击,但仍然是一次成功的运动会,高水平的运动会,美国仍保持了金牌总数领先的地位,共获40枚,另外获得银牌19枚,铜牌27枚。苏联步其后,金银、铜牌数分别为22、30、19枚。如要计算前六名非正式团体总分,则两国均为490分。赫尔辛基奥运会揭开了新的篇章进入了美、苏两个体育强国抗衡的年代。列第三名的匈牙利队,计金牌16枚,银牌10枚,铜牌16枚。东道主芬兰居第八,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13枚。赫尔辛基奥运会揭开了奥林匹克新的篇章,进入了美、苏两个体育强国抗衡的年代。
1952年7月17日,国际奥委会在赫尔辛基举行第47届会议,以33票对20票的多数通过了邀请中国运动员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决议。但由于蒋方代表的一再阻挠,中华全国总会收到邀请电时,已离奥运会开幕仅几个小时了。7月19日,总理果断做出批示:要去!并指出:正式比赛参加不上,但可以和芬兰运动员进行比赛,多做友好工作,要通过代表团的工作和运动员的精神面貌去宣传新中国。新中国首次匆匆组队参加奥运会,待到达赫尔辛基时,许多项目的比赛已经结束。中国的三支球队同芬兰的球队进行了4场比赛。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泳比赛,成绩为1分12秒3。这是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写下的第一个纪录。
本次奥运会是空前成功的奥运会典范,1952年奥运会是由一个迅速崛起的体育强国举办。在芬兰举行的这届奥运会激情四射,首都赫尔辛基热情款待了来自世界上69个国家的近5000名运动员。比赛的竞技水平之高超过历届奥运会,赫尔辛基因此普遍受到极高的赞誉。
从政治意义上来讲,苏联自1917年10月革命以来首次参赛,重返奥运大家庭。这被认为是国际奥委会在外交舞台上的一次巨大成功。同时56岁的芬兰传奇运动员帕阿沃‘尔米也在20年后得以重新参加奥运会,(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帕阿沃由于被指责是职业运动员而无缘参赛)在开幕式上,努尔米将奥运火炬传递给同胞哈尼斯-科莱马伊南,后者点燃了奥运圣火。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政治格局以及参加国及人数的增加,也使奥运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开幕仪式
1952年6月25日,芬兰奥运会圣火在奥林匹亚点燃,并第一次使用飞机将火种从雅典空运到丹麦。从丹麦经瑞典到达芬的路程采用了跑步、骑马、自行车和独木舟等传递方式。火炬接力历时25天,由3372名火炬手完成传递活动。
大会于7月19日当时时间下午1点正式开幕。尽管当时天气不佳,但观众台上仍座无虚席。当阔别田坛多年的帕沃·努米高擎火炬进入会场时,全场掌声雷动,高呼努米!努米!。当时已经55岁的努米边跑边频频点头向观众致敬。当芬兰另一名长跑明星、当时已62岁的汉·科勒赫迈宁从努米手中接过火炬点燃圣火时,大会进入了高潮。掌声、欢呼声和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火焰使人们沉浸在狂热的气氛中。
首次参赛的苏联队对这届运动会非常重视,共派出295名运动员,人数居各国之首。原苏联参加奥运会后,在部分项目中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地位,开始了美、苏两强相争的局面。